- 发挥区域优势 打造玉米生产大县
-
深秋时节,走进镇原县农户的场圃和院落里,但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把农家小院及庄前屋后装扮得格外美丽。
近年来,镇原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初步走出了一条“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据初步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全膜玉米种植实现了大踏步、跨越式发展,种植面积由1万亩扩大到了65.2万亩,累计推广186.79万亩;产量由0.67万吨/年增加到48.55万吨/年,累计增产38.29万吨,增加收益近8亿元。
科学定位发展思路
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十一五”以来,镇原县站在全局的、发展的、战略的高度,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强势突围“十年九旱”的现状,初步铸就了一条“全膜玉米—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黄金链,铺就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坦途。
镇原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年九旱”一直是困扰全县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寻求多种途径解决缺水问题、调整种植结构是全县各级党政组织长期探索的一项重大课题。县委、县政府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农民种植习惯、市场前景等因素,科学引进集保墒、集雨、增光、增温于一体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使全县人民看到了发展旱作农业的新希望。
郭原乡推行“包地块、包覆膜、保技术、包管理”责任制,庙渠乡成立“农民互助组”,武沟乡推行“三靠实一签订一收取”工作法……10月30日,在武沟乡渠口秋覆膜示范点上,一台台覆膜机来回穿梭,紧随机械的干部群众在地头忙个不停,到处是人欢机唱的秋播生产场景。乡党委书记常效东告诉笔者:“今年,我们在渠口、武沟、椿岔、巨沟4个村集中规划了2.08万亩全膜玉米。为了抓好落实,从3月份开始,乡上就通过"政信"平台,向群众传达政府的"意向", 动员群众预留地块,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通过算账对比的办法宣传全膜旱作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和各项优惠政策,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认识到位了,投入还得跟上。为了有效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镇原县在全力落实好各类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对种植农户以每亩10元的标准进行地膜补贴。并积极争取省级项目,先后争取全投覆膜机251台、起垄机1356台,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顺利推广提供了保证。同时,着眼于工农一体化发展,县上引进了中盛、澳恺等一批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农”字号企业,逐步把产加销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加快了产业的培育进程。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打造玉米生产大县
“政策好,天帮忙,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孟坝镇峁合村玉米种植大户慕等前高兴地说。他给我们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我家今年种了21亩全膜玉米,估计能打60多石,地膜是政府投资的,自己只用出种子、肥料钱,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只有100多元,收入却能达到1200元以上,光是玉米这一项,保守估计收入就3万多元,效益非常好,比种啥都强。而且玉米生长周期短、省劳力,我两个孩子在外务工,21亩玉米我两口子半个月就收完了,不像种麦子那样费时费力。”
“是全膜技术挽救了镇原的种植业。”县农技中心主任蒙德学如此评价全膜技术。事实确实如此。该县从2007年开始引进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并由当年示范种植的1万亩扩大到今年的62.5万亩,产量由2007年的0.67万吨/年到今年的48.55万吨/年,增产达38.29万吨,增加收益近8亿元。
全膜玉米的推广,不但让农民满了粮囤,也鼓了钱袋。这样的变化,让原本仅靠种植的农户也开动了脑筋,他们纷纷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轻轻松松打起了“农机增收牌”。孟坝镇峁合村农民任志明不仅自己种了20亩全膜玉米,还利用覆膜机给别人覆膜,收益颇好。他说:“我们村的地膜基本是我一个人覆的,每亩地30元,一个来月时间就收入8000多块,买金马250和覆膜机3万多元,国家还补贴了1万多,我两年就挣回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
“玉米可以说全身都是宝,种子能卖钱,秸秆能当牲畜饲料,牲畜粪便又能产沼气。现在,老百姓都把全膜种植称为大旱旱不垮、冰雹打不倒、晚霜冻不死的"铁杆庄稼"。”庙渠乡党委副书记王银理高兴地述说着全膜玉米的好处。对于玉米秸秆,农民也充分利用,开展饲草青贮,拓展了生态发展路子。仅今年就新购青贮机械1500台(套),新建青贮窖(池)1.45万个、14.5万立方米,共完成饲草青贮25万吨。庆阳市辉宇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朱军明介绍说:“我们今年收购了700吨玉米秸秆,每吨120元,群众每亩能增收400元。”在玉米产业的带动下,目前全县牛存栏11.3万头、绒山羊存栏20.5万只、生猪存栏5.5万头、驴存栏10.6万头。
随着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长。镇原县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延伸产业链条、惠民富民的民生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和建设。庙渠乡四合村农民朱生军说:“以前废旧地膜很烦人,风一吹到处都是,现在政府回收,而且每个乡镇都有收购点,卖了还能见钱,真是太好了。”据统计,全县年回收各类废旧塑料达5300吨,其中废旧农膜4800吨,占废旧农膜总量的90%,年经营额2000万元,产值1100万元。
工农对接提质增效
互利互惠实现共赢
“着眼于延长产业链,我们大力发展全膜粮食和相关加工业,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产加销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努力形成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进程。”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崇暄说。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以中盛、澳恺、凯迪为“领头羊”的一批“农”字号企业,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农民的“粮袋子”变成了“钱袋子”,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渐进性转变。
今年,庆阳中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镇原县玉米资源,投资8亿元,建设3600万只肉鸡产业化和2万吨抗性淀粉项目,并在临泾、太平、孟坝、郭原和平泉等15个乡镇新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30个。县工信局局长杨建新告诉笔者,该项目的实施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1.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08亿元,还可以安排当地农民和下岗工人3000人就业。
在庆阳市澳恺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一个个用玉米淀粉做成的盘子和碗随处可见。“这种餐具卫生环保,已远销福建、山东、新疆、黑龙江等20多个省区市。”公司负责人张敏说。为解决生产原料,该公司坚持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双赢”路子,免费为农户提供玉米种子,承诺保价收购,先后在平泉、新城、中原等乡镇建立了千亩玉米良种更新换代基地,目前公司已建成4条专业生产线,年生产一次性餐饮具、食品包装容器、医用托盘等48个品种6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7800多万元,利润800多万元,并带动了1.2万户群众,每年新增收入3000多元。
利用地膜覆盖是有效的节水增产技术,但废旧地膜又造成“白色污染”,这一矛盾如何解决?镇原县在“巧”字上大做文章,引导企业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和深加工。走进庆阳市凯迪塑业有限公司,但见几条用废旧地膜加工环保编织袋生产线正满负荷地运转着。公司办公室主任姚世恩介绍说:“公司的原料全是废旧地膜,这条生产线是给宁夏一家水泥厂做的袋子,这条是给内蒙古一家公司做的粮袋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等方式,已建成3家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型企业,年可回收废旧塑料3.2万吨,生产编织袋1.6亿条。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