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频道 | 南瓜频道 | 玉米频道 | 黄瓜频道 | 番茄频道 | 西甜瓜频道 | 寿光频道 | 农药肥料 | 温室灌溉
热点搜索: 甜玉米 糯玉米 水果玉米 鲜食玉米                   
当前位置:首页 > 玉米技术 >玉米黄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玉米黄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来源:数字中国】 【阅读数:327】 【字体: 【打印】 【关闭】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近年来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一般减产20—30%,个别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

  一、症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毫米,长1—4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它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二、病害循环及发生规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轻重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及栽培措施关系密切。根据我们5年多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归纳起来有“七重七轻”:

  一是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发病重。弯孢菌叶斑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高温和高湿的协同作用能促使该病的发展和流行。相反,持续干旱或者低温,都能抑制该病的发展和流行。

  二是感病品种发病重。有相当一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都是感病品种,如自交系黄早4及其衍生系发病都比较严重;而有些品种十分抗病,这是由品种抗性基因决定的。

  三是重茬地或邻近玉米秸垛的地块发病重。因为玉米植株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重茬地及平米秸垛病残体多,菌源多,菌量大,所以发病重。而换茬地块或远离玉米秸垛的田块,菌源少、菌量小、发病初期相对推迟,病情也比较轻。

  四是播种晚发生重,播种早发生轻。主要是在进入七八月份高温高湿季节,早播的植株已近成熟,部分避开了病害;相反,晚播的植株,此时正处于易感病的阶段,再加上有利的发病气象条件,病害发展流行速度快,很快超过早播的病情。

  五是施氮肥少发病重,施氮肥多发病轻。瘠薄地发生重,肥壮地发生轻。弯孢菌叶斑病对氮肥敏感,667平方米追施尿素40公斤,病情指数较对照小41.6%,病斑长度减少33.2%。

  六是平地发病重,山地发病轻。在同一地方,海拔高的地方较海拔低的地方发病轻,主要是海拔高的地方通风透光好,不利发病。

  七是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抗病性不同。总的看玉米苗期比较抗病,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越来越感病。

  三、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高抗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苏唐白、豫12、豫20、唐抗5、中单2、冀单22、丹玉13、、8503、廊玉6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种。

  2.栽培防治一是大面积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杜绝和减少初侵染来源。我国北方农户用来烧饭的玉米秸秆,在春播前用不完的,也要适当处理。二是适当早播。早播可避病、逃病,从而减轻发病。三是增施肥料。除增施农肥处,要增施氮肥,在考察中看到,凡是土层厚的肥壮地,以及施肥、追肥多的地块,玉米生长茂盛,一般发病都比较轻,重施氮肥可减轻发病30%以上。

  3.药剂防治通过对28种农药的药效测定及部分农药的田间试验,40%福星乳油5000—10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可达90%以上。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和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的效果次之,一般达70%以上。但福星价格较高,后3种价格较低,可交替使用。

  一般病株率达1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治,先用保护剂后用内吸剂,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交替使用既可保证效果,又肥降低防治成本,还可延续产生抗药性,好处很多,可大面积应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甜糯玉米网”(Corn.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